空杯(真的很经典)
有一句禅语:“人生如茶,空杯以对。”
成事之人的字典里,都藏着“空杯”两个字。
人生就像一个茶杯,杯子的容量是有限的。想装新茶,就需要倒掉旧茶。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清空、重装的过程。
新生儿就像白纸,因为空,所以吸收、模仿能力超强;
成年人,则是装满水的杯子,没有空间汲取更多。
我们想有更大的进步和突破,就要置换旧思维,用空杯心态承接新的知识理念。
懂得倒掉杯中的水,回到空杯状态,重新出发才能走得更远。
01 空杯心态,是敢于归零
杯空香气来,心空福禄至。
闻不到茶香,就倒掉杯中水,香味自己就会溢出来。
人难免有积郁难解的时候,试着“放逐”自己,选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环境,让身心回到最初状态。
哈佛校长曾向学校请假,独自去往美国南部的乡下,在农场打工、饭店刷盘子。远离了城市的繁华与喧嚣,一下子回到淳朴简单的农耕。
在田地做工时,他背着老板抽烟、和工友偷偷说话……这些都与他原来的世界大相径庭,却又是难得的放松。
有一次,他在一家餐厅刷盘子,只干了四个小时就被老板解雇了。原因是,老板嫌弃他刷盘子太慢。
重回学校,他忽然发现,自己原来的工作环境,竟然变得有趣起来了。
在工作和生活的高压下,难免焦虑烦躁。换一种环境,不仅可以从浮躁回归宁静,还可以给自己清空重启的机会。
书里提到:“适时的归零,是为了赢得新的成绩。”
我们想要成长,就要不断积累、提升自己。然而,我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遇到瓶颈。
试着放下固有思维,清空内存,尝试让一切归零。
02 空杯心态,是不惧重来
2018年,作为浙江省唯一一位获得“第十一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的本科生,胡渊博非常荣幸地获得了国务院孙春兰副总理的接见并合影留念。
这是国内青少年科技奖项的最高荣誉,他们的研究成果找到有效促进骨折修复的方法。而这项荣誉的背后,凝聚了无数的汗水和辛苦。
“事实上,实验的过程并不顺利,甚至用‘难产’来形容都不过分。”回忆起实验期间的挣扎和艰辛,胡渊博再次陷入对科研魅力的沉醉。“每次实验操作的平均时间是两到三天,一旦失败就意味着一切被推翻。我当然害怕实验失败,可失败偏偏是常事。”失败,重来,失败,重来,再失败,再重来……实验进程对他们而言就僵持在这样一个无限循环的怪圈中。“我找不到实验的出路,唯一能做的就是总结和重新实验。”
三年来从不放弃的努力最终成就了实验,也是因为研究团队的坚持和韧劲让研究成果可以在将来造福社会。
面对挫折,一次又一次的重来,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而重来,或许获得的是一次质的飞跃。
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被挫折打败,更不要在赞赏声中迷失自己。常怀空杯,勇于重来。
从头再来,是一种自省,更是勇气和智慧。
我们有敢于重新出发的勇气,才有机会走得更高、更远。
03 空杯心态,是能放下自我
在认知层面中,空杯心态,处在第二层:知道自己不知道,常怀敬畏和空杯。
曾听到一个故事:
一位学者,自认学问造诣很深,去问老师。
与老师对坐,学者喋喋不休,大谈自己的见解;老师一言不发,只是给他倒水。
水满了,老师还没有停手。
学者询问,为什么杯子满了还要往里面倒?同一句话,老师反过来问学者。学者愣住,羞愧闭口,老师这才开始说话。
但凡像这位学者一样,口里心里都只有“我”,开口闭口“我觉得”“我认为”的人,往往是过于自我,主观上对“我”无限放大,从而忽视对方。
自满的人总觉得自己目光所及,已是全世界。
殊不知,是因为自己的浅薄,障碍了眼界与认知。
自恃才高八斗,其实夜郎自大。所谓无知者无畏;真正学识渊博的人,反而更谦逊低调、明白空杯的道理。
有道是:“常怀空杯心,不为所知障”。
常怀空杯心态,别让自己学过的知识,成为自己接收新知识的屏障。
认识新事物,我们要先摒弃原有的固态思维,学会对大脑进行一键清理,才有可能学到更多。
04
林语堂曾说过:“人生在世,幼时认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现在想想,还真是如此。
不知道自己知道,这也是一种空杯心态。因为我们不知道,所以不会自以为是、更不会先入为主。
空杯,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
让我们,一切清零,抛开烦恼回归原始;重头再来,打好基础再创精彩;放下自我,重建思维学习新知。
作者简介:玉字璧,写作和运动,总要有一个在路上。
提示:本网部分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广大人民为初衷,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图片、文字及视频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右下角本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