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24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刘氏翻花
葫芦烙画
近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我市24个非遗项目成功入选。
山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临沂入选10项。民间文学入选3项,分别为颜真卿系列传说、平邑灯谜、少年诸葛亮的传说;传统戏剧入选1项,为溜山梆子;传统美术入选2项,为葫芦烙画、王氏羽毛画;传统技艺入选4项,分别为编织技艺(中国结传统编织技艺)、传统梨膏制作技艺(王氏熟梨制作技艺)、琅琊古墨制作技艺、刘氏翻花制作技艺。
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临沂入选14项。曲艺入选1项为渔鼓(鲁南渔鼓);传统美术入选2项,分别为面塑(沂蒙面塑)、鲁绣(费县手绣);传统技艺入选8项,为小磨香油制作技艺(沂蒙孟府小磨香油制作技艺)、沂水桑皮纸制作技艺、草柳编(郯城琅琊草编织技艺)、罗庄周氏笼窑陶瓷烧制技艺、沂蒙小棉袄制作技艺、肉食传统制作技艺(鲁城全羊宴制作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沂水丰糕制作技艺)、鲁锦(平邑杨家粗布制作技艺);传统医药入选2项,为中国传统制剂方法(姚家膏药)、中国传统制剂方法(段氏德兴堂烧烫伤复原膏制作技艺);民俗入选1项,为民间食俗(蒙山喜宴)。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视非遗名录体系建设,全市摸底排查非遗线索1万余条,将谱系清晰、特色鲜明、有发掘价值的1400余项纳入项目库管理,努力形成以国家级和省级名录为重点、市级名录分布合理、县级名录基础良好的名录体系。
临沂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要求,创新思路、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非遗保护传承各项工作,非遗传承保护效果进一步凸显,助力乡村振兴进一步提质增效,生产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升,非遗宣传推介进一步加强。
2021年5月,我市临沭柳编、高桥手绣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0年11月,临沂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16项。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65项、市级326项、县级1461项;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22人、市级154人、县级518人;有省级生产性保护基地4个,省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基地1个,市级非遗手工艺实训基地26个。
□相关链接
我市入选非遗项目展示
◇ 颜真卿系列传说
颜真卿系列传说是围绕颜真卿生平事迹、逸闻趣事产生并流传于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颜真卿于公元709年生于古琅琊临沂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薛庄镇颜林村),该传说伴随着其生活时代而生并扎根于此地,经百姓口口相传至今,距今约1300年的传承历史。
颜真卿系列传说包含两大系列,一是勤奋学习,主要故事有“黄泥习字”“辞官拜师”和“写字的秘诀”;二是忠烈大义,主要故事有“御史雨”“誓师起兵”“写《争座位帖》”“写《祭侄文稿》”和“壮烈殉国”。传说集中展现了颜真卿勤奋好学、忠烈刚毅的一生,表达了人们对颜真卿的敬仰和喜爱,侧面反映了颜真卿和“颜体”楷书对社会的影响,后来被《新唐书》等史料记载,又被改编成影视剧,内容不断丰富。
◇ 平邑灯谜
灯谜,又叫文虎、灯虎等。猜灯谜,又称打灯、商灯等,在平邑一带俗称“猜谜儿”。好的灯谜作品,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
平邑县地处鲁南,自古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猜谜在当地十分流行。平邑县传承人阮风友受家庭熏陶,自幼好谜,执着追求数十年,成立了自己的灯谜艺术工作室,先后创作灯谜作品 3000 余条;部分谜作入选《辐射谜海》、《中国谜语库》、《20 世纪灯谜精选》、《新世纪十年灯谜精选》等谜书……有效普及了灯谜知识,弘扬了民族文化,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
◇ 刘氏翻花制作技艺
平邑县的刘氏翻花,历史悠久,是一项非常古老的民间手工工艺。传承人刘庆怀家族世代做翻花,直至刘庆怀,已传承五代。刘氏翻花工艺比较复杂,有十几道工序完成。需经过粘纸、晾晒、凿切、修边、罩染(三种色)、晾晒、剪纸板、粘木棍、晾晒、合口、整形、包装等工序完成。
沂蒙刘氏翻花,拉开中间有三条彩色拉花,将其收拢,上下左右变化三个彩球或纸花,彩球上面布满蜂窝孔,球上有花,又像剪纸花一样,它花里有花,花中交花,花姿优美,栩栩如生。沂蒙刘氏翻花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其结构合理、构图多样饱满、色彩艳丽多样、特色鲜明,体现民间艺人的质朴,也是过春节喜庆、和谐、家庭美满、幸福的象征。
◇ 溜山梆子
溜山梆子诞生于200多年前,在沂蒙山区流传,深受群众欢迎喜爱。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艺人们广采博取,互相借鉴吸收,从萌芽形成,到发展成熟,因为它根植于沂蒙民间音乐的肥沃土壤之中,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溜山梆子表演粗犷豪放,长于夸张。其中花脸特别是大花脸(又叫红头)的“推圆场”,手掌撑开,前后推动,整个身体随之大幅度地前仰后合,靠旗前后摆动,推之见勇,动中见猛,使得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气派很大。旦角的表演也十分优美,特别是小旦的台步小而节奏稍缓,整个身躯从头到脚十分协调地一起扭动,上下浑然一体,酷似旧时代的农村少女,使人感到亲切、朴实、生动,生活气息浓厚,别具一番风味。溜山梆子边唱边舞,长于刻画人物,体现剧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强艺术感染力,深受观众喜爱和欢迎。
◇ 王氏羽毛画
羽毛画是中国特有的绘画形式。“王氏羽毛画”的最大特征,就是不用笔和墨,采用鸟雀羽毛,经过消毒处理,根据画面设计需要选择羽毛的自然色象当作颜色,运用中国画写意手法,剪贴结合构成画面。达到了线条流畅、过渡自然、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效果。同时,针对以往镜框羽毛画装裱摆放悬挂不便的缺点,设计成宣纸、绫绢卷轴式羽毛画,成为殿堂点缀的艺术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 琅琊古墨制作技艺
琅琊古墨制作技艺是临沂地区的文化表征,是琅琊文化仅存的部分活化石。临沂市河东区前相庄张家制墨工艺自晚清1879年开始传承至今已经七代一百多年。制作技艺复杂,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宜书宜画、馨香浓郁、防蛀等特点。
提示:本网部分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广大人民为初衷,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图片、文字及视频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右下角本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