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父母用“最残忍的”诚实教育,培养出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
看点 众所周知,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那么丹麦的父母是如何培养下一代的呢?《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一书,将幸福的秘诀总结了六个秘诀:玩耍、诚实、重建、共情、不下通牒和惬意相聚。重点:文末有惊喜!
编辑丨黄晔
丹麦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曾多次在联合国发布的《世界幸福报告》中位居榜首。
为什么悲伤的童话故事和观看动物尸检的“残忍”做法会熏陶出幸福感爆棚的丹麦人?
而丹麦父母又是怎样教育出一代又一代快乐、自信、成功的孩子的?
《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这本书将幸福秘诀总结在了P-A-R-E-N-T一词中。其中的A就是诚实(Authenticity)。
中国人喜欢欢乐祥和的气氛,所以我们的戏剧、故事也多是大团圆的结局: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坏人受到了惩罚,好人会有好报;只要奋斗就有收获……我们害怕让孩子幼小的心灵触碰悲伤,哪怕这是真实生活中的一部分。
大多数好莱坞电影跟传统的中国故事一样,也都有意让观众获得良好的观后感。
小美人鱼在丹麦故事中最终变成了泡沫,
而不是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丹麦电影和美国电影则完全不同,结局往往沉闷、悲伤,很少有我们习惯的圆满。
但美国的一项研究结果和普遍观点恰恰相反。研究人员发现,观看悲剧或悲伤电影其实更容易让人产生幸福感,因为人们会关注生活中更为积极的方面。这类电影容易让人们在审视人际关系的时候心怀感恩和希望,因而会更加充实,更多地触碰人性。
卖火柴的小女孩冻饿而死
丹麦人的诚实教育1——认识自己真实的情绪
对于丹麦人来说,要诚实,首先就得对自己的情绪有清楚的认识。如果我们教育孩子无论自己的感受好与坏,都要认识并接受它,然后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做事,那么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就不会把他们打倒。他们会明白,自己之所以那么做,是因为遵从了内心的感受。他们知道如何认识并尊重自己的局限。
丹麦孩子在看动物尸体解剖
丹麦人的诚实教育2——诚实称赞
比如说,如果一个丹麦孩子匆匆画了一幅画,然后递给爸爸或妈妈,爸爸或妈妈很可能不会说:“哇!太棒啦!你真是个小艺术家!”他们更可能就画作本身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这是什么?画画的时候你在想什么?为什么选择这些颜色?如果这是一份礼物,那爸爸或妈妈可能只会说一句“谢谢”。
丹麦人更愿意着眼于任务本身,而非过度称赞孩子。这样不仅有助于家长关注孩子付出的劳动,还可以教会孩子谦虚。让孩子感觉掌握了一种技术,而非感觉自己了不起,孩子的立足和成长才会有更加坚实的基础,其内在力量和适应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诚实育儿小贴士
1
不自欺欺人
教会孩子坦诚对待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自欺欺人,这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倾听和表达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们才能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行,并追求生活中真正的幸福快乐。只有对自己诚实,我们才能矫正内心的指南针,时刻坚持正确方向。
2
坦诚相告
如果孩子向你提问,一定要坦诚相告。当然了,你的答案要合乎孩子的年龄,和他们的理解能力相称。坦诚相告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很重要,面对困难也是如此。如果不够坦诚,孩子感受真伪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孩子的测谎能力惊人,如果你弄虚作假,他们就会感觉不踏实。
3
以自己的童年为例
不管是去医院,还是面对其他困难,或者只是玩耍,孩子都想听听你小时候的经历和感受,尤其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你,就算他们感到害怕、伤心或快乐,他们也会明白,这些情况很正常。
4
教会孩子诚实
重视诚实,让孩子知道,你想要的是诚实,而不是惩罚不良行为。如果孩子行为不当你就发脾气,对其责难、恐吓,那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掩盖真相。只有让他们感觉安全,他们才会坦诚相告。记住,无论是谁,要承认错误或说出真相都不容易,这些并不总是自然而然就可以做到的。所以我们要教导孩子,坦诚和脆弱需要足够的勇气,必要的时候应该承认这一点,而不应给予评判。这种坦诚相待的亲子关系,如果维护得好,对孩子的青春期成长来说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给孩子阅读涵盖各种情感的故事
给孩子阅读各种各样的故事,即使故事没有圆满结局也不要担心。主动选择包含困难主题的故事,以及典型儿童故事之外的题材。
6
称赞“过程”
记住,最有意义且最有用的称赞在于质,不在于量。称赞要着眼于过程本身或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孩子的天生才能。
7
不要把称赞当作“默认反应”
不要对十分简单的事情过度称赞,否则孩子就会认为,只有迅速、简捷、完美地完成任务,他们才值得称赞,也会使孩子无法接受挑战。
8
强调努力,且要真心实意
对失败或错误进行鼓励的时候,要谨慎为之。“做得很好!”“你已经尽力了!”“祝你下次好运!”这类话语听上去就像怜悯。要强调孩子做到了什么,以后该怎么做。“我知道你没达到目标,不过已经很接近了!咱们下周继续练习,争取下次成功!记住,练习才是关键!”
9
教导孩子不要和他人相比
每个人擅长的方面不同,只要自己做到最好就可以。关注自己是否尽力了,而非和他人相比,孩子才会健康。
10
多用“我觉得”,区分强调你和孩子各自的真实看法
表达的时候多用“我觉得”,强调你明白具体情况下你的经历和孩子的经历不一定相同。比如说,就食物是否太烫这一问题,你和孩子起了争执。要记住,尽管你觉得不烫,但对于孩子来说可能很烫,明白这一点很重要。
你可以这么表达:“我觉得食物不太烫。”这样孩子就知道,你明白你们的感受可能不同。所以,你可以说:“我觉得今天不冷。”而不要说:“今天不冷。”这种对个人体验的尊重有助于彼此之间建立信任和尊重,进而帮助孩子认识并重视个体感受。
《跟丹麦父母学幸福教育》
发现世界上高幸福指数人群的育儿秘密!
提示:本网部分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广大人民为初衷,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图片、文字及视频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右下角本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