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不是电影足够好,是这样的电影太少
看到《我不是药神》提档7月5日全国上映的消息,心里有那么一点小小的开心。终于能写一写这部电影了。
如果不出意外,这部电影将会轻松取得20亿元以上票房(立此存照)。我们在等了很久之后,终于等到了这样一部让人惊喜的国产电影。
前几天看完点映之后我就说,尽管才是7月,可以预定年度华语最佳。当然了,我乐意被姜文的《邪不压正》等电影打脸。
这当然是一部好电影
豆瓣目前的评分是9.1分。相信随着电影的全国上映,这个分数应该会降低一些。众口难调,可以预料。
从目前的情况看,各方好评如潮,这样的好评信手拈来:
有网友说:文牧野眼睛太毒了,观众的笑点、泪点、痛点被他牢牢抓住,徐峥现在不拼演技开始掏心炸肺放脱自我了,药物在中国绝对是个“不可说”,但这个电影说了它能说的,也不显山不漏水的说了它所不能说的,讲的是现实,但看过电影之后才会明白其实是超现实,2018最佳!
有网友说:“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口罩成为符号,不是雾霾,而是人性的仪式,结尾竟然看到《辛德勒名单》一样的救赎。通俗感人,上海电影节首映哭倒一片,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社会意义加分,或许《我不是药神》之于中国,就像《摔跤吧爸爸》之于印度吧…能看到就不错。
有网友说:王传君所有不被外人理解的坚持,都在这一刻得到了完美释放。他不是关谷神奇,他是王传君。你看,即使依旧烂片如云,只要还有哪怕极少的人坚持,中国影视也终于还是从中生出了茁壮的根。 我不是药神,治不好这世界。但能改变一点,总归是会好的。
一位朋友在朋友圈留言:刚想笑就喉头一哽,发人深思的点确实不少。情与法的矛盾也许已经不是重点,哪怕不能像“熔炉法”一样迅速,医疗的改革若能因此片引起更深的重视,意义也足够了。基于现实的角度来看,尺度撕裂相当大,格列宁之外还有各种药,小人物生病如同到屠宰场上待宰的牛羊,格子间戴上口罩的人们似蝼蚁一样苟且偷生,穷病到底怎么治?
而在我看来,《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之处在于,它将一个简单的故事,用不装逼的、大多数人都能看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将一个人人都感同身受的“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一个人人都能读懂的“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凉内核,用喜剧的壳子包裹,将悲剧用喜剧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们不仅是为故事和主人公的命运流泪,我们更为现实中的自己流泪:我们每个人都对“因病致穷、因病返贫”有着深深的恐惧,对健康、欢腾的生命有着由衷的珍爱。
它当然有它的缺点
溢美之词说得已经足够多。
多说一句,《我不是药神》所有的主演以及群演都演技在线。徐峥几乎贡献了他从影以来的最好的表演,周一围、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等人,也都贡献了让人过目不忘的演出。这也是电影足够好看的保证。
《我不是药神》的缺点当然也是显而易见。
比如它的聪明,或者说是取巧。比如正如有论者说说的,“为了彰显戏剧冲突,(电影)简单粗暴地把进口药的厂方和国内代理人塑造成一副奸商的模样,这符合此时观影者对于高价药的痛恨”。“但事实上,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敢卖所谓高价药的药厂,驱动他们的恰恰是治病救人而不是牟利。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想要牟利就要有更多药,就要救更多的人命。”
比如它为了龙标做出的妥协。比如,按照剧情的发展,王传君饰演的白血病患者吕受益的死亡,本应和章宇饰演的白血病患者“黄毛”的死亡一样,在电影中有恰如其分的交代与呈现。但事实上,这个片段并没有出现在电影中。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
还有为迎合“参茶”的让步。比如,男主人公徐峥饰演的神油店老板程勇,在电影最后的法庭辩护中,话语显得局促而干瘪;法庭对徐峥的判决,也是在“程序正义”进行完后,才以字幕的形势对其“减刑”。而电影最后大段大段的字幕,更像杜琪峰的电影为在大陆上映,有故意强加尾巴的嫌疑……
但有这些缺点,更说明了这部电影的难能可贵。
正如有评论所说,“作为一个已经解决掉的问题,白血病患者在进口高价救命药上的问题已经不再那么迫切,这当然也是这样一部电影能够出现在我们眼前的首要前提。
但并不是说这样的电影就此已经没有社会意义只剩下煽情了,恰恰相反,它还是让更多的人看到某种可能性,以及还有更多的不公也许正在发生并且等待更多的人积极去面对。”
确实如此。
这样的电影太少了
回到标题上,《我不是药神》的成功,不是电影足够好,而是这样的电影太少。
韩浩月先生在微博上说:《我不是药神》的关键词是“良心”。“良心”没了怎么办?只能去寻找,这部电影就是一部寻找“良心”的电影。而在现在的社会语境下,徐峥饰演的山寨药贩子,承载起“良心”的重任,未免让人五味杂陈。好电影可以教人分辨恶,也可以让人拥有向善的力量,《我不是药神》拥有这两个素质。
好电影,不仅有良心,也有担当。
正像有人表达的那样:很长一段时间内,华语电影带给观众的就是这种刻意的麻痹,举国上下奉行着“逃避可耻,但是有用”的逻辑自我催眠。现实世界仿佛成了某种负担,一切严肃和沉重都不合时宜,“吕受益们”的命运仿佛跟所有人都没有关联。
《我不是药神》超高口碑也从侧面印证了诚实的可贵,诚实的电影和知耻的演员最终会被观众所善待。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一直都在说,为什么我们没有《熔炉》、没有《辩护人》一样的电影,等了那么久,久到很多人开始对国产电影近乎绝望的时刻,终于等来了这样一部电影。
我查了“2017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在前40名里,同样具备《我不是药神》一样关切现实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特质的电影,只有一部《摔跤吧!爸爸》,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部印度电影。
我查了“2016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在前40名里,同样具备《我不是药神》一样关切现实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特质的电影,只有一部《我不是潘金莲》,但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更多在隔靴挠痒。
我查了“2015年内地电影票房总排行榜”,在前40名里,同样具备《我不是药神》一样关切现实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特质的电影,只有一部《滚蛋吧!肿瘤君》,但大家都知道,这部电影连简配版都不算……
是的,在举国上下奉行着“逃避可耻,但是有用”逻辑自我催眠之下,不是《我不是药神》足够好,而是这样的电影太少。
所以,我非常认同这样的观点:
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我不是药神》的社会意义要远大于电影意义。
它至少是个起点,它让我们看到了长期以来被忽略的那群人,看到噩运随机的概率之下,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受的命运,它让我们体味到某种无力和伤心,但这无力和伤心又不至于彻底的绝望,这是为什么这样的电影配得上一切赞美的原因,“能救人的,只有人”,只有这样的电影多了,这个世道,才有可能变好一些。
但如何让《我不是药神》这样关切现实社会、关注社会问题的电影更多一些?如何让现实中负重前行、负病前行的人,在埋头食槽之外,在深夜叹息之余,多一些希望和勇气、多一些阳光与自信?
我想,这不仅是“投机取巧”的电影人的问题,也不仅是“不明真相”的群众的问题。
提示:本网部分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广大人民为初衷,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图片、文字及视频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右下角本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