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9-8828336
当前位置:临沂信息网  -  本地文章  -  社会万象

苦不堪言! 新型黑色产业肆虐, 正在掏空亿万中国人

2019/8/16 7:09:46

评论:0

浏览量:3584

“没有填写任何信息,但是xx机构电话里准确的说出我的名字……”

“需要小额贷款吗?”

“没有浏览任何相关产品,只是朋友聊天提到过,小红书居然自动频繁推荐!”

这种状况不是个例,很多人都遇到过,回头一想细思极恐,为什么陌生人能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名字?为什么app能自动识别自己的喜好?

有机构曾做过一个数据调查:国内平均每个人的信息泄露次数,少则8条/次,多则15条/次。

更可怕的是,这个数据还在持续上涨,以泄露隐私谋利产业链还在不断蔓延,亿万中国人正在身受其害!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事实意义上的赤身裸体者。在这个大时代里,每个人都有秘密,在这个小时代了,每个人似乎都没有“秘密”。

01

你的隐私一钱不值

7月初,北京朝阳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智联招聘员工参与倒卖个人信息案,该案涉及公民个人信息达16万余份。

你一定想不到自己挑灯夜战修改数次的简历,你的隐私、个人信息正在以2.5~5块钱的白菜价被打包贱卖了。

无独有偶,曾有新闻爆出,有人在暗网上出售10亿条个人信息,售价仅仅人民币几万块。也就是说几万块钱就可以买到10亿个人的信息。

再比如我们常用的微信,央视二套的第一时间就曾曝光过“微信号网上随意交易,价格几十到几百不等”。

在卖家发来的价格表上,新微信号35元是价格最低的一档,而一些注册时间较长发布过朋友圈的微信号则要240元,行内人将这种微信号称为“站街号”。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你小心翼翼保护的隐私,或许不知道什么时候早就已经被低价泄露出去了。

02

隐私泄露造成人间悲剧

前两天演员王一博电话号被泄漏,并且被黄牛肆意贩卖,每天要接到上百个来电,导致王一博不得不发微博并且更换手机号码。

“别再用我的手机号去登录软件,也别再去买我的号码,这已经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你们别浪费这个钱了,请理智爱我。”

2017年8月29日,杨坤连发两条微博,怒斥跟踪者。

画面里一个披头散发的女人是杨坤的私生饭,不知道从哪里搞到了杨坤的住址,蹲守在门口,演出跟着,家里也跟,每天贴着门对里面说话,杨坤不开门,就往里面塞纸条,趁杨坤不在家,光天化日地带人来撬门,还搬到杨坤楼上,大半夜跟鬼一样在外面晃悠吓人,演出也跟,家里也跟。

泄露并买卖个人隐私是违法行为,但在粉丝经济时代的“饭圈”里,这个常识仿佛被淡忘。

隐私泄露,情节轻的被跟踪、被偷拍,情节重的还会对当事人造成致命打击,此类案件也不在少数。

2016年,山东临沂18岁女孩徐玉玉接到171开头的诈骗陌生电话按照对方指示将已准备好的9900元学费汇给了对方。随后,徐玉玉发现受骗,并在报案回家的路上突然晕厥,不省人事,最终离世。

2018年,洛阳的小武莫名“被贷款”帮忙帮成被告,被派出所告知欠洛阳银行40万贷款。

2018年,北漂刘先生和妻子4月份从自如公司租房,住的是每个月3290元的客厅改造隔断间,但是9月份突然发现正对着床的插座安装了摄像头,也就是说4个多月的时间里,刘先生夫妇一直生活在镜头之下。

2019年曝光众筹行业背后的“黑色产业链”:造假的病历及众筹文案,竟与平台审核“无缝对接”,得以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吸收大量捐款。

隐私泄露造成的伤害又太多,影响公民的正常生活、消耗社会信任甚至造成不可挽救的悲剧事件。

03

产业链分工明确,涉及资金超千万

一项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非法从业人员已经超过150万人,涉及资金已经达到千亿级别,已经形成了一个整条需求、盗取、交易的黑色产业链。

首先是有人有需求。

对于诸如各种机构的员工来说,他们需要非常多的信息来寻找潜在客户;对于饭圈的粉丝而言,他们希望更了解爱豆,和爱豆有更多交流的机会;对于诈骗份子来说,他们想要不劳而获……

总之,都是因为心中有欲念。正是因为贪欲,想得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形成了一种市场需求。

然后是有人专门盗取信息。

有需求就必然有市场,一方面会有人为的跟踪、偷拍、黄牛倒卖,但是更可怕的还是我们深度依赖的互联网无时无刻都在获取信息,各种社交软件、视频网站、网购平台……就像幕后推手,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在把我们推向深渊。

之前,中消协在京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报告显示100款App中,多达91款App列出的权限存在涉嫌“越界”,即存在过度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问题。

很多软件APP在安装时会要求获取各种信息,一旦设置不允许,那对不起软件就没办法是用。

我们在网络上的任何举动,或许下一秒就被收集起来,再下一秒就可能落入了不法分子手中。

在隐私倒买倒卖的这条黑色产业链里,每一秒,兼卖贱买白菜价的隐私都在黑市流通。

04

结语

隐私泄露产业链如此猖獗,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吗?

很多时候被告诉的都是保护好自己的隐私,通过各种手段来检测以防隐私泄露,但有句话说“防不胜防”,个人加强防范固然没错,也是保护个人隐私的一方面,但敌人在暗,有些时候不是想防就能防的住,“防患于未然”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律的保护。

其次,还应该加强对相关者的处罚。

智联招聘泄漏隐私案虽然也对相关者做出了惩罚,但惩罚的力度毕竟是有限的,我们更应该深思的是这件事的源头是什么?在这个产业链中贩卖信息的相关者是不是都应该连坐并罚?

惩罚一个人的力度终究是有限的,但是当一件事波及到整个行业的利益了,或许可以才能真正得到改善。

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个人隐私,真的能只属于我们自己,而不是一种商品品类,被各种陌生人买来买去。

这一天,有多远?恐怕比永远更远。


提示:本网部分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转载之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服务广大人民为初衷,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图片、文字及视频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右下角本站客服,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精选评论 
还没有人评论此条信息!
写评论:
验证码:
点击更换图片
看不清?换一张
热门内容:
0539-8828336
  • Q Q: 2100968408
  • 微信: vxb2016
微信公众号
微信小程序
Copyright © 2024 “临沂信息网”版权所有  |  ICP证:鲁ICP备15001695号 | 鲁公网安备37131202371328号  |  技术支持:临沂信息网  |  
网页内的所有信息均为用户自由发布,交易时请注意识别信息的虚假,交易风险自负!网站内容如有侵犯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举报信息、删除信息联系客服

一直用心在做